小儿睡觉异常出汗,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。其一,生理因素。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,新陈代谢旺盛,机体产热相对较多,而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,调节功能较弱,无法很好地控制出汗,就容易出现睡觉时异常出汗的情况,尤其是在入睡后头部、颈部等部位较为明显。其二,疾病因素。如佝偻病,维生素 D 缺乏导致钙、磷代谢紊乱,引起骨骼发育异常,神经兴奋性增高,小儿会常伴有多汗、夜惊、烦躁等表现;还有小儿积食,脾胃功能失调,积滞内生,郁而化热,也会导致睡觉时多汗,同时可能伴有口臭、腹胀、大便不调等症状。如果小儿睡觉异常出汗频繁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医,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。
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,喜欢给宝宝多盖被,捂得严严实实。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,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,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,再加上过热的刺激,只有通过出汗,以蒸发体内的热量,来调节正常的体温。此外,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、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。另外,室温过高、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,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。生理性多汗多见于3-7岁的小儿,常发生在小儿入睡后的半小时之内,一般会于睡后2小时之内慢慢停止,且以额头出汗为主。生理性多汗可随小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。
如果孩子平时身体较虚弱,夜间入睡时又大汗淋漓,如同水浇,甚至整夜汗出不止,透枕湿衣,且伴有烦躁、哭闹、消瘦等症状,则属于病理性多汗。导致小儿病理性多汗最常见的原因是佝偻病,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,小儿头部明显出汗。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,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,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、脱落,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,医学上称之为“枕秃”,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,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,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,出汗也就会自止。
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,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,多数是有病的表现,最常见者是结核病。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,如低热、疲乏无力、食欲减退、面颊潮红等。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,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。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,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、及时治疗。
如果小儿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症状,同时伴有面色苍白、脉搏细弱而快等表现,则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。这时可给孩子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,多汗症状即可消失。
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,在头、胸、背部成片状出汗。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。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,促进小儿食欲,增加蛋白质、脂肪及糖的摄入量。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和。
此外,小儿患贫血、风湿、类风湿等疾病时也会出现夜间多汗的症状。故小儿发生夜间多汗时,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,发现异常及时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