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健康知识 »

这3类人其实不用做肿瘤筛查?癌症患者必看的“精准筛查指南”

提到肿瘤筛查,很多癌症患者都会陷入“做得越多越安心”的误区,甚至主动要求增加筛查项目、提高检查频率。但你知道吗?并非所有筛查都适合所有人,有些情况下盲目筛查不仅无法防患未然,还可能因过度医疗增加身体负担。今天就来聊聊哪些人其实不用常规做肿瘤筛查,以及背后的科学依据,帮你避开“无效筛查”的坑。

一、一般风险人群,别盲目跟风查甲状腺癌

很多人每年体检都会主动加做甲状腺超声,觉得“早发现早放心”,但对甲状腺癌的一般风险人群来说,这种筛查反而可能带来麻烦。

甲状腺癌里最常见的是乳头状癌,这类癌症生长速度极慢,就像“懒癌”一样,很多人即使携带肿瘤,一辈子也不会出现症状,更不会影响寿命——有研究发现,不少甲状腺结节是在死后尸检时才偶然发现的,生前从未对健康造成影响。但过度的超声筛查会让这些“无害结节”无所遁形,很多人看到报告上的“结节”“占位”就会恐慌,进而做穿刺活检、甚至手术切除。

可手术并非毫无风险,可能导致声音嘶哑(损伤喉返神经)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(引发缺钙、手脚发麻),而且术后还需要长期服药调节甲状腺功能。更关键的是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常规筛查甲状腺癌能降低死亡率,反而让很多人白白承受了医疗干预的痛苦和经济压力。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不用查甲状腺癌。如果你的亲属中有甲状腺癌患者、曾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,或者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,属于高危人群,还是需要遵医嘱定期筛查的。

二、75岁以上或预期寿命有限者,别硬扛“全套筛查”

对75岁以上的老年人,或者因慢性疾病(如严重心脏病、晚期糖尿病)导致预期寿命较短的人来说,常规肿瘤筛查的“弊”往往大于“利”。

一方面,这个年龄段的人癌症发病风险其实在下降,而且即使查出早期肿瘤,很多癌症进展缓慢,患者可能在肿瘤恶化前就因其他疾病去世,筛查和治疗并不能延长寿命。比如前列腺癌,老年男性即使确诊,很多人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,强行治疗(如手术、放疗)反而可能导致尿失禁、性功能障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另一方面,老年人身体耐受度差,筛查过程中的创伤(如胃肠镜活检)、辐射(如CT、钼靶)可能引发并发症,比如做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,对年轻人影响不大,但对肝肾功能衰退的老人来说,可能加重身体负担。更不用说筛查后若出现“假阳性”结果(明明没病却查出异常),还会导致老人焦虑,进而接受更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。

不过,这并不代表老年人完全不用管健康。如果身体状况良好、预期寿命较长,或者有明确的癌症家族史,还是可以和医生沟通,针对性地做1-2项关键筛查,而不是盲目跟风“全套体检”。

三、年轻非高危人群,别频繁做有辐射的筛查

很多年轻人担心自己“压力大、作息乱,容易得癌”,会主动要求做胸部CT、乳腺钼靶等筛查,但对非高危的年轻人来说,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

以乳腺筛查为例,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,钼靶检查的准确性较低,很容易出现“假阳性”或“假阴性”结果。而且钼靶属于X线检查,有电离辐射,频繁筛查会增加乳腺细胞突变的风险——国际上普遍建议,40岁以下、无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,优先选择无辐射的乳腺超声,而非钼靶。

再比如肺癌筛查,很多年轻人没吸烟史、也没有长期接触粉尘、油烟等高危因素,却坚持每年做胸部CT。但年轻人肺癌发病率本身就低,筛查的“性价比”很低,反而可能因CT辐射增加健康风险,还可能因查出“肺部小结节”而陷入长期焦虑。

对年轻人来说,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(如不吸烟、少熬夜、均衡饮食),如果没有家族史或特殊症状,不需要频繁做有辐射的肿瘤筛查,定期做基础体检(如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超声)即可。

总结:筛查的核心是“精准”,而非“越多越好”

看完这3类不用常规筛查的人群,你可能会问:“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要不要筛查?”其实核心原则只有一个——结合自身的年龄、家族史、生活习惯等,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做“精准筛查”。

对癌症患者来说,筛查的目的是监测病情变化、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,更需要“个体化”:比如术后恢复期的患者,可能需要按疗程做肿瘤标志物、影像学检查;而病情稳定多年的患者,可能不需要频繁复查。盲目增加筛查项目,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,还可能因检查创伤、辐射或焦虑情绪影响康复。

最后想提醒大家:肿瘤筛查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用对了能早发现问题,用错了反而会伤害健康。我是你们的“互联网医生朋友”肿瘤科彭齐荣主任(人民军医),抗癌征程漫漫,其中不乏艰难困苦,愿陪你一步一步走完这段抗癌旅程。

更多癌症、肿瘤等健康疑问或日常生活小烦恼,欢迎在在评论区评论或私信后台留言,我一定会竭尽所能(毕生所学)帮助大家。

本期科普到此结束,我们下期再见吧,拜拜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 中医问答网 » 这3类人其实不用做肿瘤筛查?癌症患者必看的“精准筛查指南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