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药酒的制作方法颇为讲究。首先,精选优质的药材,这些药材需经过严格的筛选,确保其品质上乘、药效显著。例如人参需选取根须完整、色泽红润者,枸杞要挑选颗粒饱满、色红质优的。
将选好的药材洗净晾干,然后置于适宜的容器中,一般选用陶瓷或玻璃容器,以避免与药酒发生化学反应。接着,倒入适量的优质白酒,白酒的度数通常在 30 度以上,这样能更好地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。
将容器密封,放置在阴凉干燥处,让药酒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酝酿。期间要定期搅拌,使药材与白酒充分接触,促进药效的释放。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,药酒便酿制而成。
这种古代药酒不仅具有药用价值,还常被视为珍贵的饮品,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或用于调养身体时被人们饮用。它承载着古代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追求,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。
东汉,张仲景的《金匾要略)中收载的红蓝花酒、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,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。唐,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、服法,“凡合酒,皆薄切药,以绢袋盛药内酒中,密封头,春夏四五日,秋冬七八日,皆以味足为度,去渣服酒,……大诸冬宜服酒、至立春宜停。”又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,“用浓酒和糟入甑,蒸汽令上,用器承取露滴,凡酸之酒,皆可烧酒,和曲酿瓮中七日,以甑蒸取,其清如水,味极浓烈,盖酒露也。”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。此外,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,均
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。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,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,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,亦有冷浸法、热浸法;二是基质酒,多以黄酒为主,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。现代药酒,则多以白酒为溶媒,含酒精量一般在50%—60%,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,含酒精量在30%—50%,制作方法为浸提法,很少有用酿造的。
一般来说,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—60度(%)的白酒。其依据是: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,而酒精浓度过高,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,使得药材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难以溶出。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来说或因病情需要,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、黄酒、米酒或果酒等基质酒,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,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,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。
制作药酒时,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,经过一段时间后.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,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。